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

2022-11-20 23:31:01 219阅读 0评论

今天的分享向大家简谈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还有相对应的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的知识点 ,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一定要记得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附中脘穴位位置图

【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主治】

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穴位配伍】

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

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

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

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配上脘、梁门(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

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

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

中脘 天枢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这些是具体什么部位?

1、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2、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3、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4、关元:其位于脐下三寸处。

5、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扩展资料:

气海穴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很多妇科疾病也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气海穴出克养生保健以外,对于是人体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暖穴道。

经常按摩气海穴能够强壮体质,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减少患病的可能。父母如果经常给孩子按摩这个位置,能够促进孩子身体更加健康的发育。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脘

百度百科-天枢 (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

百度百科-气海穴

百度百科-关元穴 (人体穴位)

百度百科-足三里

穴位密码-中脘穴

中脘为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中脘也是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 任脉 之会。

位置:

中脘穴 在人体上腹部, 前正中线 上,脐中上4寸。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五十八篇:“上纪者胃脘也”

《难经译释》记载:“太仓本系胃的别名,在此系经穴内,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

曾用名:胃脘穴,大仓穴,上纪穴, 太仓 穴,胃管穴,中管穴,三管穴,中碗穴。

中脘穴位置在胃脘之中,为胃之募穴,主治胃腑病症,所以称之为“腑会”。中脘作为六腑之气所会聚之处,因为六腑皆禀于胃,胃属土,为六腑之大源。

主要治疗作用

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

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呃逆及血症等。

腹痛

《针灸大全》记载“中满不快,胃脘伤寒,中脘一穴、大陵二穴、三里二穴”。

上述记载看出,中脘与足三里上下配伍,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的治疗法则。

《勉学堂针灸集成·卷二》记载:“腹胀坚脐小腹亦坚,水分、中极各百壮,三焦俞、膈俞各三壮,肾俞以年壮,太溪、太冲、三阴交、脾俞、中脘针”。

上述方法中脘与背俞穴配伍来协调阴阳,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的“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治疗法则。

呃逆

《万病回春呃逆》记载:“大抵发呃不止,将乳香纸卷烧烟,熏鼻中及灸中脘、膻中、期门三处即效”。

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膻中为气海,主要治疗气机不畅;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两穴相配伍可达降逆胃气、调畅气机之功效。

血症

《针灸大成》记载:“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气海、三里、乳根、支沟”

《类经图翼》记载:“中脘、气海上二穴灸脱血色白,脉濡弱,手足冷,饮食少思,强食即呕,宜灸之,其效如神”

在治疗气虚血证时,一般多用中脘配气海、足三里等穴,以达补气摄血之功。

上脘中脘下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位置如图。上脘穴归属任脉,有缓解腹胀、消化不良、打嗝、呕吐等作用。

中脘穴属于“任脉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作用。

下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3横指)。足太阴脾经和任脉的交会穴,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的功效。

长期刺激本穴位,对反胃、呕吐等胃肠道系统等症均具有良好的调理和改善作用。

上脘、中脘、下脘的各自功用是什么?

上脘: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别称上管(《千金方》),出《灵枢

四时气》中。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中脘:功能作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下脘: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患如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泄泻,饮食不化,水肿,胃下垂等。

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因本穴具有较强的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功效,临床常与足三里配合治疗饮食不化、呕吐;与足三里、四缝、商丘配合治疗小儿疳积;还具有治疗“腹部坚硬癖块、脉厥厥动”(《太平圣惠方》)之功能;并能消散六腑寒气腹痛,治疗不嗜饮食,水谷不化,日渐羸瘦等症状。

扩展资料: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穴道:是人类及动物共有的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破坏或者坏死,以及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麻、胀、痒、痛、酸等症状,甚至会产生组织、器官、循环和心脑不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

穴道是活体中重要的电场,也是与大脑密切联系场所。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

参考资料:下脘百度百科中脘百度百科上脘百度百科穴位百度百科

怎样确定中脘穴?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辅助消化等。

扩展资料:

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参考资料:中脘穴(人体穴位)_百度百科

针对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和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的分享在此就完成了,不知道大家从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了吗?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此类的内容,切记收藏关注该站。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